“无感智办”助力“长者无忧”
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是从制度上保障基金安全和参保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为有效解决老年群体在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黄山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于精细化、信息化、便捷化的社保经办管理服务,积极探索“免打扰、零参与”认证方式,构建“以信息比对为主,递延式认证和社会化服务兜底相结合”的认证服务新模式,以创新数据赋能实现群众认证无感、幸福有感。
以“数”赋能,实现参保群众认证无感
“以前,每年4到6月认证集中期的时候,我和老伴都要去社保经办机构排队认证,人少还好,人多的时候要排好长时间队,实在是不方便。去年,因为我和老伴去过一趟上海,没想到社保经办机构获取到我们的出行数据,出个门就把资格认证也办了,大数据真是带给我们老年人太多便利”黄山市退休人员张老高兴地说道。去年,我市通过大数据比对实现74%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员“寓认证于无形”。
共享数据资源是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是维护社保基金安全的重要手段。自取消集中认证期后,黄山市积极探索以数据赋能认证工作,依托江淮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115项共享数据。在部省两级数据共享基础上,整合人社、民政、公安、医保等单位数据,借助本地大数据共享平台,增加24项本地共享数据。大数据平台在获领取待遇人员各种行为轨迹后分析计算,对具备领取待遇资格的人员,以免打扰的方式确认其待遇资格,并持续动态更新认证;对丧失领取待遇资格的人员,经核实停发其待遇,有效防范社保基金多领、冒领风险。同时,充分借力全国社会保险信息比对查询系统、部级资格认证系统,不断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实现数字化转型。
以“制”引领,规范资格认证经办流程
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引领作用,全省率先制度化确定领取养老保险待遇递延式认证工作流程,细化和明确认证范围、认证期限、认证方式等具体内容,确保了全市统一、有章可循。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会保险待遇领取“数据共享 认证无感”工作,惠及全市38万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员。实现认证方式由集中式转变为递延式;认证周期由固定时间转变为实时动态认证;认证方式由自主认证转变为数据认证;认证渠道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
我市领取养老保险待遇递延式认证工作流程明确了认证服务期的设置。退休人员张老最近一次自助认证时间是2021年10月,认证有效期到2022年9月。2022年8月,他乘坐高铁出行,大数据获取其行为轨迹后,自动将其认证时间更新为2022年8月,根据递延式计算方法,认证有效期自动延长至2023年7月。2023年3月,大数据又获取到他的就医记录,认证周期再次递延。递延式认证方式为每一名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员设置动态的认证服务周期,采用递延式计算方法,进行持续、动态的比对分析和资格认证,有力提升了社保经办服务质效,确保资格认证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以“服”兜底,提升群众认证服务体验
以老年群体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服务渠道,利用银行网点多、社区信任度高、离家近等优势,将认证服务延伸至银行网点及社区等服务平台,实现认证服务多点可办、就近可办,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即可完成认证。同时,为临近认证周期仍无法通过大数据及自助认证确认领取资格的人员建立待核实人员名单,由社保经办机构以发短信、打电话等方式提醒退休人员及时进行自助认证。
为让更多老年人知晓自助认证方式,黄山市以“敬老助老 暖心社保”为服务理念,印制适老版的认证自助操作手册,组织社保服务先锋队进社区宣传、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手机认证。
今年2月的一天,黄山市社保局接到一位群众来电,称家里老人因为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能否预约上门认证。接到来电后,社保服务先锋队队员迅速行动。“老人家,您眨眨眼,好了,您看,认证成功了。”“真是辛苦你们了,还上门来帮助我认证,你们的服务真贴心。”90多岁的詹老拉着工作人员的手高兴地说道。
近年来,黄山市以“社保服务送上门 惠民便民暖民心”的服务理念,以党员为骨干力量,组建了一支政策精、技能强、服务优、作风硬的社保服务先锋队。依托居住地社区,为高龄、残疾、病重等人群,建立特殊群体服务台账,由社保服务先锋队主动上门提供待遇资格认证服务,为每一位有需求的群众发放暖民心服务卡,只要群众有需求,一个电话即可实现“一对一全程帮办代办”,改变原有的定向服务,实现 “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党员接单、闭环评单”的服务新模式。